Agent Orchestration System Platform

企业级智能体系统,构建AI原生的企业业务系统底座。

企业级Agent Orchestration System Platform
结论先行 业务系统不会消失,但 GUI 的主导性会弱化;AI Native 的低代码/无代码平台将成为企业业务系统的新底座;所有业务系统都要嵌入AgentOS,而不是与智能体平行存在。

核心架构

为什么业务系统在智能体时代仍然存在?

  • AI 是智能,不是业务规则系统 - AI 不负责权限、合规、数据一致性、审批流程等硬逻辑
  • 企业仍需稳定性、高可用、可追溯 - 智能体可以执行,但核心记录系统不能替代
  • 智能体是 orchestrator,而不是 ERP - 智能体补的是智能+自动化,不是结构化连续业务流程

核心变化

未来5–10年企业架构的核心变化

The Shift: From 'GUI-first' → 'Agent-first + Low-code Backbone'
以前的架构模式
先画 GUI → 再建业务逻辑 → 再写接口 → 再接入 BI → 最后才想 '要不要 AI'
未来的架构模式
先建数据层 → 再建可由智能体使用的 API 能力 → 再通过低代码构建业务功能块 → GUI 只是一个 '壳'

适应策略

未来的业务系统应该如何 '适应' 智能体平台?

从 GUI-first → API-first → Agent-first

API 是入口,智能体是消费者,GUI 只是 fallback。系统必须满足:每个能力都能被智能体以工具调用;每个模块都有清晰的输入/输出;每个流程可以拆成可被智能体调用的步骤。

业务系统必须 "被 AI 调用" 和 "为 AI 设计"

系统对智能体友好比对人友好更重要。需要清晰的 schema、可由智能体模块组合的功能、更多的业务原子能力。

为什么是低代码平台?

低代码平台天然具有标准化、可视化、自动生成 Schema、自带权限、安全、版本管理等特点,都是智能体更容易理解和使用的。

业务系统要 "AI Native" 而非 "AI Enabled"

AI Native 的业务系统 = 智能体调用优先,包括内建的 RAG/Graph 能力、Workflow/Orchestration、事件流、权限/记录系统、工具注册中心。

业务系统变成 "智能体 + 人类" 的协同界面

GUI 功能改变:让人类监督智能体;批准/修正智能体的动作;查看智能体的 "思维过程";通过低代码配置业务逻辑。

最终形态

AI Native 的智能体系统实现路径

人工操作 → 智能执行

智能体承担大部分执行工作,减少人类重复劳动

前端 GUI → 后端 API + 低代码逻辑

API 成为系统核心入口,低代码构建业务逻辑

人做流程 → 智能体做流程、人做监督

流程自动化执行,人类转向监督和决策角色

开启企业级智能体系统演进之旅

让您的业务系统在智能体时代焕发新生!